
河北是重化工产能比较集中的地区,治理过剩产能和大气环境的任务很艰巨。环境治理不是“单打一”的简单举措,而是涵盖了“保环境、保就业、保税收、保发展”的系统的民生工程。金隅水泥产业的“主力部队”就在河北,如何协同政府“四保”,就是产业转型的主要课题。11月26、27日,联合调研采访组前往位于冀晋交界的涉县金隅水泥公司和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邯郸金隅太行水泥公司。这两家地处冀南地区的企业坚持的转型思路和作为,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铸就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举、发展观和环保观并重的“绿色盾牌”,协同政府实现“四保”。
张占民:吨熟料成本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涉县金隅水泥公司是金隅集团2010年并购成立的。三年来,销售收入、利润指标稳步上升,始终是地方税收大户。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同步增长,一日三餐全免费,涉县人称之为“幸福的岗位”。涉县金隅的好日子缘于吨熟料、吨水泥成本的逐年稳步下降。今年以来吨熟料平均成本达到了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指标,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评价“绝对优秀指标”。业内都清楚,新型干法线早已标准化,产量和质量差异并不大,企业之间拼的就是稳步降低成本的硬功夫。涉县金隅如何做到成本只有更低没有最低?经理张占民介绍,既要优化技改提高效能,又要严细管理严防跑冒,更要强化自觉环保的意识,舍得用经济效益换取环境效益,在环境效益中挖掘经济效益。


为了解释这句说起来有些拗口的“双效经”,他举了一个例子。涉县有座发电厂,从1958年至今,排放了几百万吨粉煤灰,一年又一年堵了一条山沟,寸草不生,荒山更荒,成了历届县领导的心病。粉煤灰是制备水泥的原料,守着家门口变废为宝,仅运输费就省了一大笔。涉县金隅出资建设了湿粉煤灰仓储加工设施,并承诺清理完后出资绿化荒山。政府相信他们的承诺,因为涉县金隅后面的石灰石矿山,开采一层绿化一层,如今已变成“梯田树林”。涉县金隅既为政府解了环保之忧,又为自己节省了成本,皆大欢喜。政府当然全力支持“帮大忙,不帮倒忙”的企业,当金隅又提出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发展无污染的新材料产业,与政府一拍即合。
李怀江:产业园区化,工厂森林化
邯郸市的峰峰矿区是历史悠久的重化工业区,从高速路远远望去,钢铁厂、焦化厂、电厂的烟囱林立,烟尘弥漫。身处其中的太行水泥厂也曾经是“晴天洋灰厂,雨天水泥厂”。这个建材行业的老国企并入金隅后,更名为“邯郸金隅太行”。当我们走进厂区,绿草茵茵、绿树成荫、只见磨转、不见烟尘的景致,与厂外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同行的人民网和中国证券网记者,对金隅太行董事长李怀江大发感慨:如果都像你们这样,峰峰矿区就变美了。李怀江说,金隅太行已经向邯郸市委市政府送交了“森林工厂”规划,金隅太行与政府合作,将周边2000多亩石灰石荒山开发成峰峰森林公园。今后的金隅太行将变成厂外森林环抱、厂内花树错落的森林工厂。同时,金隅太行按照集团“退二进三”的转型思路,第二产业的水泥制造优化存量,第三产业的生态服务业逐步兴起。


如果说,金隅太行的“森林工厂” 规划还只是胎动,那么孕育这个婴儿的已经是冀南水泥市场的强健巨人。2013年,在水泥售价平均下滑50元的惨烈环境中,金隅太行销售额和利润总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这要归功于日渐成熟的“冀南建材基地”——以“产业园区化”为模式,以水泥为主轴,发展无烟企业集群,包括前端的矿渣粉、粉煤灰加工企业,后端的全封闭商砼搅拌站、干粉砂浆、外加剂企业,形成降低成本掌控市场的强劲的水泥产业链。从一个单厂发展为一个企业集群基地,从减排化过渡到无烟化,就业岗位、缴税额度和环保贡献同步呈几何形增长。金隅太行协同政府“保环境,保就业,保税收”的同时,也与政府共同开拓着面向未来的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涉县金隅和金隅太行的转型作为,铸就一面绿色盾牌,协同政府实现“四保”,践行了金隅集团提出的转型目标“政府好帮手,城市净化器”。李怀江又把这种转型发展延伸解释为“政策加品牌”——政府绿色发展政策的引导和金隅绿色转型实践的品牌交相辉映。
来源:中国建材新闻网